2020年3月8日星期日

新冠肺炎在热带及新加坡传播分析及对中国的建议

该文2020年2月20日首先发表于南洋智库公众号


新冠肺炎在热带及新加坡传播分析及对中国的建议

南洋出版社社长  战略与产业咨询专家  董玉振(工学博士,医学外行)

首先声明,我这个帖子并不是个严肃的学术论文,也不是一定要推荐给大家什么妙方,只是积极参与新冠肺炎的严肃关注并提供些客观的信息。我对医学是外行,虽然看过些中医的书,但连皮毛的学识都没有学到。在各类信息建议满天飞的今天,我犹豫很久才决定写这个贴子。在这之前已经给中国和新加坡的一些朋友口头讲过我的想法,提醒他们复工后注意。随着越来越多人开始复工,我觉得有必要写出来和多数人分享,因为我也不方便和每个朋友口头分享,万一有点用或启发性,咱也算是积德行善。只供参考。
尤其是当我看到不少人在家里和办公室还穿着很厚的衣服,感觉有必要说几句。虽然病毒对高温敏感,但厚衣服没用!!厚衣服只能用来防止着凉。

先看一下处于热带的几个武汉游客春节出游比较多的几个国家统计数据(数据可能有点误差,但误差不大):

这里面可以总结一下:
新加坡9934人
泰国23390
越南7300
东马来西亚5418(马来西亚是中国人的旅游热点国家,我估计不少武汉人去马来西亚旅游是通过其它城市进入,但找不到数据, 只有东马一个不热门机场的数据就五千多人。马来西亚入境湖北游客在一万五千人左右)

这些数据足以用来说明问题(截至2020年2月18日)。
确认人数:新加坡81人,泰国35人,越南16人,马来西亚22人。无一死亡案例。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新加坡比例较高,另外三个东南亚国家则相对轻的多。尤其考虑到这些游客是出来玩的,到处走动,人多的旅游热点和购物中心是必去之地,热带国家的这个确诊人数确实是小到可以当流感对待。在新加坡,这一万多武汉游客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大概几十平方公里的区域活动,在和中国一个县城差不多面积的空间集中了每天勤奋走动的一万武汉来客,您能想象如果发生在中国一个县城,结果会如何?

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中人传人案例最多的国家。传染集中在两个教堂,一个中国游客光顾的商店,以及可能与上述教堂有关联的星展银行办公楼,君悦酒店的一个公司会议,还有个就是外国客工的宿舍。

新加坡不仅确诊案例比其它东南亚国家比例高,而且人传人现象最严重,本人尝试做以下解释:
这些人传入案例并不是因为他们集中在县城大小的区域,而是有个非常明显的共性特征,就是在室温极低的室内。
新加坡的办公环境冷气都开的很低, 所以,新加坡办公室中一般都需要备件夹克。听说是为避免狐臭影响公共场所其他人。当中国政府要求夏天办公楼空调温度不能低于26度时,那时我正在主持一个城市新区生态城研究专题,和本地朋友闲聊过新加坡是否也可以把温度调高点来节约用电,当时就有人强调狐臭可能使我们放弃省电的想法。新加坡公众场所都把温度设定在20度上下。我原来租一个房子的房东,在我第一天搬进去时,他很友善地提前把我的卧室空调打开。当我进屋后立即感觉太冷,看遥控器才知道,他把温度设在17度。常年夏季的环境下制造点深秋的感觉。

新加坡最集中感染的是一个教堂,十多人被感染。我家附近就有个豪华教堂,空调温度极低。我曾带娃进去玩不超过十分钟就要出来,否则小娃就会打喷嚏。

因此,新加坡教堂成为传染热点,但于室外举行的大伯公庙会聚集几千人,却没有出现人传人的案例。因为室外即使晚上也有28度的温度,会极大地抑制病毒的传染力。再加上室外空气流通,那几个病毒即使勉强活着,被风一吹也难以“集体作案”。少量几个病毒进入人体内,不仅不会将人击倒,甚至会帮助此人体内产生抗体。

高温抑制病毒的传播已经是共识,但是否靠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就能改善?答案是否定的!

看到国内不少人在家里穿厚厚的衣服,我有点不安,就意识到他们的室温一定很低。人体体温36-37度,但肺部温度却更接近吸进环境冷空气的温度,也就是说,您穿多厚的羽绒服,从对抗病毒的角度来看是没用的。只有提高肺部的温度,才是正确的方向。鼻腔和气管对进入肺部空气的预热并不明显。

再看下面这个萨斯期间拐点的出现时期:

其中最明显的拐点位置是香港、中国内地、加拿大,高温天气到来层次明显,拐点位置与气温吻合。

很明显,高温可以极大地弱化病毒的传播能力,甚至有助于感染者的康复。武汉来新加坡和泰国旅游的这些人是幸运的,如果他们不出来,而是待在寒冷的家乡,可能他们中不少人都会成为疑似或确诊病例。他们来热带旅游时不少人不知不觉中就自愈了。这是我的猜测。

环境温度对肺部健康欠佳者有较大影响,这可以解释,很多与肺有关的疾病(如哮喘)都在冬天比较容易复发。

基于上述认识,结合其它要素,建议如下

1,很快大家就需要返回工作场所,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总是不开工。可以考虑把办公室、家里和医院的室温全部调到26度(国内规定夏天办公室温度不能低于26度),这个温度不至于热到影响工作(医生穿防护服,温度再高就汗流浃背了),但也不会低到病毒可以舒服地生存。在家和办公室穿单衣不感冒即可。穿的很厚对肺部的温度没有用处。

空调只有过滤灰尘的滤网,是个缺憾。建议办公室购置空气过滤器,加大空调风速,让办公室空气在高温下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如果有病毒漂浮也可以很快经过过滤器过滤吸附。这也是个教训建议中国政府将中央空调必须加装空气清洁过滤器作为国家标准。或者将此作为写字楼和星级酒店的评定标准。

2, 各地桑拿浴开放。尤其是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好好洗个桑拿有帮助。所有的医生晚上下班前也洗个桑拿,即驱除一天的疲劳,也顺带着消毒。听说内地所有桑拿场所关闭,我觉得桑拿房关闭有点可惜。
       有个美国回国的传染学博士建议洗热水澡,水温调到四十多度,我觉得不可行,因为多数人耐不了那个高温,关键是,那只是提高皮肤表层温度而已,对提高肺部温度效果有限。桑拿房内空气温度高,蒸汽密度低,所以,大人小孩都可以承受。

没办法都去洗桑拿,就制造个微环境,利用自己的杯子装满热水,口鼻对着杯口呼吸,我常用这种方式来减轻感冒流鼻涕,非常有效。这也是提高肺部气温和湿度的有效方式,也是最便宜的方式。

3. 未来再发生这类疫情,建议充分利用中国不多的热带土地资源,比如西沙群岛和南沙填海的三个大岛。如果未来再发生冠状病毒感染,中国政府可以准备些帐篷,开通南沙诸岛旅游,优先照顾重传染区居民买机票到南海诸岛去住半个月。填那几个岛可以顺势排上点医疗战备用途。航空公司和政府顺便赚点辛苦钱也是应该的(机票太低会导致打破头局面)。南海那几个岛建成后,中国有了十多个平方公里的热带土地可用了。海南岛沿海和西沙群岛也是不错的地方。马来西亚就利用南沙群岛上的一个岛屿搞成度假村,中国可以搞成更大的临时度假村。为了确保“战时”方便启动,平时南沙填海建造的几个岛屿也可以适当开放旅游度假。有一定的资源储备和基本工作队伍可以随时调用。这次新冠肺炎发生时,如果调用民航机把几万疑似病患及他们密切接触的家人送往南沙三岛,那里海风习习,白天晒晒太阳(尤其是晒背部),大多数人很可能会像东南亚国家的那些武汉游客那样,已经感染者最终不药而治。
        这要比堵在家里强太多了。那些感染却因床位不足没有及时住院者,心里着急,情绪不稳,这只会在氧自由基的破坏下降低人体的抵抗力,加速病情的恶化。

4, 原西藏军区副参谋长侯善良,为治疗冠状肺炎献一策:“在西藏工作20余年,曾经的高原肺水肿是难治之症。2000年前后,西藏军区总医院采取在氧气整流瓶的水中加入高浓度酒精与氧气一并给病人吸氧,效果奇效!这次武汉病毒肺炎病毒怕酒精,建议采取上述方法! 这个病毒源构成是蛋白质成份,是人体免疫系统紊乱后,把人体肺细胞做为了"敌人",自已攻击自已,雾化的酒精入肺胞后,杀死病源体(病毒),干扰源消除了,病人也就恢复了! 蛋白质性质的病毒,遇高温或酒精,自然就死掉了,相当于"煮熟了"一样,道理很简单!至于患者吸入酒精的浓度,实话实说,我没有研究,但我用过,自已也试着弄,根据病情调整浓度,特别是高浓度的酒精(少加水)效果最显著!“

基于侯先生的建议,可以拓展一下思路:北方人冬天喝酒都要温热再喝。买些便宜的烈酒如65度二锅头,倒杯中用热水温热,口鼻对着杯口呼吸,一样可以把温热的空气和汽化酒精吸入肺中,应该有类似的效果。

5,在各种类型的传染病不可能避免的情况下,中药的特殊价值应该充分重视起来。有阴谋论者谈论生物战争,不论这种事会否发生,未来如果有国家利益的激励对抗甚至热战,谁也无法预测是否会出现此类生物战争。国家从战略层面要做到有备无患。而西药的研制速度慢,但中药则是随时可用,是敌对国家无法作为预研目标的国民保健神器。即便中药不能快速治好,但至少会降低病毒对国民的危害。比如,本次国家推出了中药配方建议,在大家无法外出排队买药的情况下,这个配方建议很难惠及万民,国家就应该组织力量迅速向武汉等重灾区疑似病例提供这类已经配好的中药包,让他们在家自己熬药,不仅有助于治疗,也让这些居家隔离的疑似病例心理上也会不再感到无助和紧张。尤其是那些因病房紧张而无法住院的患者,可以在家自疗,而不是等死。
     
6,做好寒性体质的保健。寒性体质的人可能更容易肺部敏感,当代人吃冰淇淋,冬天喝啤酒等,都会是寒性体质的导因之一。在中医眼中,吃冰冷食物是健康大忌。最近看到有人建议多喝姜水,我觉得这也是有效提高身体温度,改善寒性体质的简单有效方法。

7,从教育到制度上进一步加强中医在突发性大面积传染病方面的应用。中国现在医学教育是中西医分开的,建议中国的医科大学(现代医学,即西医)将中医纳入必修课,西医能做到中西医结合。看到中小学开始把中医课送进课堂,非常令人鼓舞,古代的学人都略通医理。湖北有些地方这次治愈出院的速度不是很快加剧了病床的紧张,据网友查询,有些市医院院长是中医的死硬反对者,这种人当院长,对中医的应用难免掣肘。
      建议中国保健卫生免疫管理部门的首席长官,或常务副长官,至少有一人必须来自于中医,建议国家卫生部部长由中医和西医背景的专家每五年做一次轮流担任。全国所有以西医为主的医院院长都必须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这应该作为国家用人制度。没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背景的医生,不论是院士还是哪路大神,最高只能做到常务副职(常务副院长、常务副部长、常务副主任)。

       抛砖至此。粗陋之言,不堪细究,仅供参考。

理解新加坡政府对待新型肺炎的态度并反视中国

该文2020年2月10日在南洋智库公众号首先发表,活动热烈反响,公众号上点阅就超过80万次。


理解新加坡政府对待新型肺炎的态度并反视中国

南洋出版社社长,战略与产业咨询专家  董玉振 博士

       2020年2月8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新加坡的情况发表讲话。其中他提到,如果NCP的传播难以被控制,但其致死率能与流感0.01%的致死率保持相似,那么新加坡可能会调整策略,会建议轻症感染者寻求家庭医生的帮助,并在家休养,好把医院留给对病毒抵抗力更弱的老人和有其他并发症的群体。根据目前疫情的数字计算,目前新型肺炎在湖北之外的中国其他地区的致死率约为0.03%,在湖北的致死率为2.88%。流感的致死率为0.01%。

针对李显龙总理的这个讲话,立即在互联网引起激烈讨论,甚至不少网友认为新加坡政府有放手不管的嫌疑,我早晨起来就看到手机上好多朋友的询问。

到底如何理解新型肺炎的国家应对策略,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中国人,包括在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对待这个话题就是和别的国家不一样)。我在海外生活24年,对两边的国情和人民的心态都比较了解,感觉有必要说几句话。

新加坡是个国际枢纽城市国家,高度依赖与外部的联系,国家小就导致资源调配缺乏弹性,国家物资储备有限,因此,如果一个疾病的致死率不是很高,政府不可能拿出有限的医院床位来给这些疑似病人占着,这必然影响到其他病患的利益。要知道,新加坡这种医疗系统比较成熟的国家,不可能有太多的闲置床位。因此,当一个传染病的死亡率不是很高时,把资源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自然的选择,那些疑似或较轻的患者,就在家自己隔离,或去邻里诊所拿点药来慢慢抵抗吧,因为病毒感染的疾病多数要靠身体的抵抗力来康复,而不是药。
新加坡的繁荣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旅游、金融等。政府不希望因为那几十个人的病倒而导致游客不来,金融市场冲击,贸易停摆,商业萎靡。赶上华人新年,这是新加坡一年中商业消费最重要的时段,好多商家、餐馆备货过年,这个时候政府如果太高调抗疫,商家必然成群倒闭。因为几十个人病倒而导致几万人失业,进而影响几多万家庭成员的生活,这些失业人口有几十个跳楼的,几百个精神病的,对国家的伤害远超过那几十个感染肺炎的。
新加坡作为热带国家,气温高,这本身对抗击本次疫情是有帮助的。

新加坡前两天出现了疯抢超市粮食的现象,新加坡政府及时发出劝告,因为居民的恐慌将导致国际贸易商提高对新加坡的商品售价,最后让新加坡民众付出代价。
心态的稳定就是局势的稳定,就是国家利益的保护。我家里并没有多储存任何的东西,因为除非发生全球性战争或超级严重的传染病,否则不可能导致生活物质的严重匮乏。
新加坡政府不建议没病的人都戴口罩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个人戴口罩,是个人行为,一旦政府号召戴口罩,成为公共卫生的行政行为,那些买不到口罩的人怎么办?抗议,造反,指责政府?反对党问责?坐在国家领导人的位置上,和坐在普通居民的位置上,考虑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是完全不同的层次,甚至一些人的瞎吵吵,多数也是缺乏眼光的瞎吵吵。
新加坡政府免费给每个家庭发四个口罩,算是尽了份政府义务。

印度尼西亚来自武汉的两千多名游客至今没有一例确诊案例,因为根本都没有去检测;印尼从武汉接回的侨民,也不进行检测,因为检测试剂对于这个国家来说,实在太贵了,检测一个确诊案例的开销可以用于救活好几个其他的患者了,资助几十个贫穷的家庭。

新加坡、印尼分别是小国家、穷国家,可能是个特例,但如果武汉肺炎发生在美国这种富有的大国,比如发源于芝加哥,芝加哥会封城吗?美国政府会调用资源为芝加哥快速建设两个大医院吗?政府会要求国民推迟上班在家歇着吗?
想都不用想!!!!!!!!!!!!!!!
医学界已经有较多医治经验的流感导致美国近万人死亡,您见过美国推出哪些强力保护措施?

只要芝加哥封城,第二天美国股市就全面崩盘,进而导致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最后美国人破产、失业、跳楼和吞枪自杀的人数,再加上破罐子破摔的投资人拿着枪去发泄导致的死亡人数,将数倍于肺炎死人。

中国是唯一会为了国民的健康而不惜封城,唯一会强制要求公司学校延期开业开学,集中全国力量为武汉建设临时医院的国家。也是唯一国有地产商给减免房租的。作为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承担的经济损失是海量的,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那几个字关键时候可不仅仅是毛主席的书法作品。

至于中国国民整天抱怨政府这不行那不行,我能理解,希望政府做的更完善一点,无可厚非。但在疫情肆虐的时代里,更应该看到光明。武汉肺炎可能有人因为开始资源配置不足而影响治疗的,可能因为治疗方式还不清楚而死亡的,但想象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在最高流动性的春节前发生这种事,放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一场天大的人道灾难。如果把导致近万人死亡的美国流感放在中国,不知道会出现怎样的变局,又会出现多少义正言辞、慷慨激昂指责政府草菅人命的公众利益代言人。但在美国,死的是运气差的,运气好点的就挺过去,看命吧。至于吵吵闹闹的,反正您就吵闹吧,也改变不了什么,也救不了一条命。

生活在中国的人们,您知足吧!地球上没有天堂,天堂只存在于想象和宗教中。
生活在海外,您连抱怨都没人听;或者您根本都不知道该抱怨谁,反正也没人理你!

各种传染病年年有,除了防疫,人们还是要挣钱吃饭。新加坡每年被蚊子传染登革热的人数都好几百,这点肺炎算啥?个人出门戴口罩,少到人多的地方去,自己小心便是。政府不是万能的!

中国人只有在海外生活几年,才知道中国的不容易,才能理解中国政府治理国家的极端挑战性。颇类似个人没成家的时候,整天抱怨父母,只有自己成家后开始关心材米油盐,才会体会父母的不易。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论有什么样的自身问题需要完善,他都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有执政能力,且真正为国家和国民利益着想的政治力量,没有之一。台湾那个国民党、民进党,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是一群整天忙着分赃和扯淡的政党。

我永远支持对政治的监督和批评,但我反对“一团黑”式的否定,尤其是港台和海外有一股有组织地针对中国政府的敌视宣传队伍利用一切话题来刻意引导民众来敌视政府(就像香港黑废青敌视警察一样,都是长期恶意洗脑的结果),更应该引起警惕,您可能觉得是善意的转发,也可能把自己放在一个高大上的位置上,但很可能是帮助别有用心者在消耗自己的国家凝聚力。在大灾大疫面前,知识分子更应该扮演起清醒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让民众在恐慌中获得一份清醒和冷静,在黑暗中看到一份光明。在没有良药的时候,信心就是战胜疫病的第一道防线。
相信中国政府,这是最重要的信心来源!

奉劝生活在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不要拿中国政府的做法来要求新加坡政府同样去做,完全不同的国情,会有完全不同的判断。在小国中,新加坡政府是对国民最负责任的政府之一,这个华人占多数的国家,在周边两个时不时发癫的国家包围下(马来西亚的老政客马哈迪蹦出来立即给新加坡点颜色瞧瞧),已经干得非常出色。

2020年1月21日星期二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董玉振文章:台湾政治生态绿化成型




(以下是所投稿的原稿,早报发表时取消了小标题,微调了部分内容)



台湾政治生态绿化成型

董玉振

本次台湾大选,韩国瑜是蓝营当今能选出的最强战将,凭借高雄异军突起的气势,韩国瑜不仅被蓝营寄予厚望,他一流的口才,对台湾当今存在问题的洞见,以及草根背景,让很多蓝营支持者如醉如痴,形成一个跨党派的韩粉群体。甚至说,如果韩国瑜没能力击败民进党,当今蓝营事实上也难有更强的人选。
选举结果则揭露了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本次大选结果标志着台湾政治生态已经完成绿化进程,这种绿化政治生态将比领导人或立委的更迭更具有根本性的影响。蓝营在台湾东山再起已经非常艰难。

韩国瑜竞选策略有误

韩在竞选高雄市长时,即对毕业于台大法律系的三位前总统挖苦讽刺,其中包括同党的马英九。他批评国民党高层也不含糊。在总统竞选辩论时,他旧话重提马英九的软弱则显得不合时宜。在竞选群众大会上,马没有获得韩团队应有尊重。马毕竟是同党同志,以政治伦理和韩的身份,他是不适合去评判的;马拥有一定的蓝营追随者。韩式语言风格导致他被确定代表国民党出战后,仍有蓝营名嘴公开反对他,这不仅说明蓝营团队意识的松散,也说明韩的瑕疵分化了蓝营选票。这次在民众党分流情况下,国民党政党票比总统选票表现要好,本身也可说明问题。
韩借嘲讽前三任而顺带讽刺法律界人士的政治能力,相信台湾法律界不会感到舒服。

韩竞选策略的另一重大失误是高调主张成立特侦组,要彻查民进党贪腐,这极大地激发了民进党各派系的自保意识,使得因民进党内初选而产生的分裂快速整合,反推了蔡英文的支持力量。
当然,韩国瑜失败的更根本原因则在于高度绿化的台湾政治生态。

台独课纲已成功塑造新台湾人

在李登辉主持下,《认识台湾》系列教材于1997年开始推广使用,标志着台湾本土化和去中国化进程的启动,后经陈水扁的八年执政,台独课纲进一步深化应用。马英九当政后,曾有微调课纲的尝试,却遭到绿营“反课纲运动”的抵制,马英九的退让和蓝营内部不团结,导致课纲改革失败,使得台湾几代学人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自1997年至今已22年,这期间入学的学生,和当时思想意识还在成型过程的在校中小学生,总人数应该在700万人左右,他们中至少有500万人已经拥有选举权。这些人在意识形态上与绿营亲近而和蓝营政治叙述感到疏离,甚至很多长辈是蓝营支持者的家庭里,年轻一代则更认同绿营;他们成为未来政治生态的核心力量。随着时间推移,蓝营被边缘化趋势难免,除非出现强有力政治力量来彻底终结台独课纲,并对新一代展开教育矫正,否则,台湾多数民意上的“台独”或“独台”都将是难以避免的。从这个角度看,马英九当政期间没能扭转课纲,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失误。

两岸和平统一的大门正徐徐关闭

毛蒋时代,虽然政治上尖锐对立,但双方都视自己为中国正朔,虽政治上对立,但国家和文化层面上认同,血缘上亲近,而在民间的交往中,政治对立的影响微乎其微。后来两岸三通,本来可以有助于两岸的和解,但紧接着就有了“两国论”引发的尖锐对立,再到台独课纲,逐渐在台湾新一代中摧毁了和大陆民众共同的国族和文化亲近感,相反,两岸从政治叙述到民间交往都走向疏离,这是台独意识普及化的必然结果。谁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未来。由此观之,过去20多年台湾绿营政治人物的“成功”,和蓝营政治精英的懦弱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绿营政治人物在历史上是成功的,以两岸的实力对比和中国追求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台独意识形态只可能是历史上的昙花一现。(《联合早报》发表时编辑删除以下红色文字:正如李光耀对李登辉的评价:“如果台湾建国成功,李登辉将以开国元勋而名垂史册;但如果台湾被迫和中国统一,则台湾人民不会原谅一个给他们带来麻烦的人。”以及“抒发分离主义的情绪,低估中国统一的意愿”)

在台独意识日益普及的今天,大陆的让利已经不可能对拉近两岸关系有半点的用途。去年底推出“反渗透法”,以较大的灵活解读和操作空间对深蓝政治人物造成压力。下次台湾大选,又有四届学生有了选举权,不论谁代表蓝营出征,获胜的可能性将日益降低,这是蓝营政治精英过去二十多年无作为导致的宿命。在台湾民意支持弱化的背景下,“一国两制”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理想,越来越成为虚幻的梦境。

作者是本地出版人,战略与产业咨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