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2日星期二

议反对吃狗肉现象下的几滴狗血

议反对吃狗肉现象下的几滴狗血

旅居新加坡学者 董玉振

(2014-06-09 17:57:43)

 

 最近广西狗肉节再度引起一些人士的不满,包括陈坤、杨幂等演艺人物都纷纷在博客表态反对,成了反杀狗运动的旗手。其实,反对吃狗肉的呼声在过去几年里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能不说是个值得欣慰的现象,反对杀生,这不是佛家一直在强调的吗。对动物多份人道主义情怀,无疑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但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所有这些反对吃狗肉的人,几乎看不到反对吃别的动物,这就有点值得玩味了,这里面还真能挤出几滴狗血来。(作者董玉振博客http://blog.sina.com.cn/nanyangbook
吃狗肉在中国南北都是有传统的,和吃其它动物肉食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狗肉热量大,狗的运动量大也导致肉质比其它动物来得好。从广西到寒冷的东北,吃狗肉都是有传统的。但在所有这些反对杀狗的呼声中,似乎没有人为牛做过任何的辩护,这些反对吃狗肉的人还在大口吃着牛肉,又是为何呢?
 
其实这里面暴露的第一滴狗血,是人性浅薄的现实主义在作祟。
 
在人类历史上,家里养狗看院都是有传统的,但如果说对人类的贡献而言,狗则远远比不上牛,没有狗人类生活没大问题,但没有牛,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时代将大受影响,牛部分解放了人的体力。但很遗憾,牛因不会象狗那样讨巧,而无法博得人类的同情。这也难怪,即便在职场上,那些善于围绕上司转的人更容易获得擢升机会,而那些只知道辛苦工作而不善于讨上司欢心的人,则吃亏甚大,出力不讨好。狗和牛反应了人性中的两个类型,对狗和牛的态度则反映了人的认识高度。只有一些左派作家们才会大声为牛颂歌,而贬斥走狗们。(作者董玉振博客http://blog.sina.com.cn/nanyangbook
 
中国人讨伐杀狗还有着一滴变味的狗血:西方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反对吃狗肉在西方是非常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因为西方早已完成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城市人普遍的孤独,狗成了很多城市家庭里的重要成员。因此,逐渐形成了人狗之间的亲密关系。再加上牛在百年前就已经退出了西方农业社会,因此,当代西方人对牛不会有特殊的感觉。很多年前,当中国一些媒体引述西方人对中国人吃狗肉的不以为然时(中国媒体人中欠缺文化涵养的俗物甚多),已经预示着西方价值观开始冲刷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并且已经逐渐内化为一些国人的思维惯性。可问题是,就在今天,还有大量的牛活跃在中国落后地区的农业一线作业中,中国人至今还在享受着牛辛苦劳作的成果。
但在对这种“狗道主义”喝彩时,我更希望能将佛家之不杀生观念推而广之,方显得人类的大善和慈悲。只反对杀狗则反映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接受和自身修养的局限。(作者董玉振博客http://blog.sina.com.cn/nanyangbook
反对吃狗肉仅仅是一个表象的事务,自1840年以后,中国人实际上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和塑造。当然,笔者不反对西方价值观中优秀内容的东进,但作为一个有着丰厚文化传统的炎黄子孙,是否应该在接受西方优秀的文化内容时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结合,才不至于闹出“反对杀狗而不反对杀牛”的东施效颦丑态来。
 
素食主义应该是人类饮食结构发展的方向
 
佛家所倡导的素食理念,在当今社会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因为人类肉食动物的养殖越来越功利化,肉食里各种人体不需要甚至有害的化学药物添加剂日渐增多,肉食对人体的伤害将大于收益。另外,随着人道主义的兴起,现代养殖场里残忍的动物养殖方式也是难以接受的。我曾看过一个美国养牛场里养牛的视频,人类残忍的程度难以想象,比如,为了不让牛卧倒休息会导致脂肪太多,牛被一个钢栏给圈圈起来,使得这个牛根本无法卧下,而从幼犊到出栏,只能一生站立。可怕!这样的牛肉会健康吧?再者,据一些文章讲,动物受虐待和被杀害时,体内会产生大量毒素。人在自作孽。所以,我开始逐渐转向素食主义,虽然现在难以做到,但新加坡餐饮行业素食餐不难找,至少做到,尽量多吃素食,现在我每周能坚持中餐至少吃3顿素食,因为我公司旁边有个卖素食的摊位。
每个人从自身做起,才能真正把人道主义实践开来,而不是只反对吃狗肉时讽刺性地吃牛肉。假如每个人每周能坚持吃几顿素食,肉食的消耗就将大幅度降低。
 
 

参考阅读:

董玉振:

随想:重建中华文化的自信(《巨人的背影》附录)

 

7

阅读(452) 评论 (10) 收藏(2) 已有4人转载 喜欢 打印
已投稿到:






中国对宗教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

中国对宗教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

(2014-06-18 12:46:44)

 


中国对宗教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
董玉振
 
         最近伊拉克逊尼派组织对当地什叶派的大屠杀再次震惊了世界。他们是同一个民族,每天读的是同一本《可兰经》,但是他们却彼此仇恨。从人类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来看,今天发生在伊拉克的一切其实都有迹可循而毫不令人奇怪。
      我2002年在写《巨人的背影》这本书时,头脑中不停地在闪烁着信仰的内容,这确实是个极其重要而有极其飘忽的概念,直指人心而又各有解释,各有理解,甚至容易被人操纵。在该书第六章《中国人灵归何处?》从探讨毛泽东对信仰问题的处理和法轮功的成功要素,以及涉及华人基督教问题的反思。总体结论看,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当然不一定是宗教信仰)固然可怕,但一个拥有宗教信仰的社会,其宗教仇视也同样随时会带来比蒙昧时期更大的灾难。人类最终的和谐局面总归还是世俗化社会的总体方向,宗教扮演好辅助的角色已经令人欣慰了。
 
宗教有几个特点,让它会带给人类一些潜在风险,分析如下:
1,宗教教义的不确定性。一本《圣经》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解释,这种不同解释就带来了冲突的机会。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内部的屠杀在历史上是血流成河的。
2,宗教的自信和傲慢。按理说,人信了教,最起码要变得谦卑,至少佛教和道教可以做到这一点。己所欲施于人,是一些宗教的特点。这和儒家文化截然不同。固然,一个人对自己的信仰有信心是正常的,但这种自信却导致对其它宗教的完全否定和攻击。这一点,密宗倒是值得肯定的。密宗对信徒的要求之一是,如果对方对您的教义没兴趣,就密而不宣。但对很多基督徒们说,不让他们传教会把不少信徒憋死。
 
最近浙江拆除教堂而引起基督教人士的极力反对和非议,就是一点典型的宗教傲慢的例子。搞城市规划的都知道,城市每个地块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都有严格的控制,是法律性的,拆除违反这些规范的建筑本来是城市管理的基本职责,以为自己有伟大的上帝呵护就违规建设教堂,拆除时又胡乱指责,他们把宗教自由轻而易举地凌驾在法律和制度之上。但这个例子恰恰说明了宗教可能对社会带来的潜在风险。假如这个城市的管理者是回教徒或佛教徒,再假如这个地区基督徒占人口的比例一半以上,那是否会引起大范围动荡?这种可能性并非没有发生过,而且在当今世界上还在到处发生。
 
对全世界炎黄子孙来说,必须对各宗教保持足够的警惕,对于佛教和道教,要给警惕它可能被利用来传播迷信和愚昧,对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必须警惕它可能在社会对立和分化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基督教对中华文化的贬低和否定,更应引起知识分子的高度警惕。一个中国来新加坡的朋友向我讲述耶稣时,眼含泪花,他的生命和灵魂都是耶稣给的。当然,对此我没有疑问,也无从说起。这引起我的一个思考,我在上述著作中举了个例子:到底是孔子还是耶稣对一个基督徒的影响更大,华人基督徒是更应该感谢孔子还是耶稣?我由此举了个例子:三个这样人在一起,他们分别是一个无宗教信仰或其它信仰的中国人、一个信基督的中国人、一个信基督的欧洲人,这三个人中,哪两个之间的价值观更接近?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切都明白了。作者董玉振博客http://blog.sina.com.cn/nanyangbook
 
对于炎黄子孙来说,宗教是他们精神饮食上的一把胡椒面,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把它当成主食。人可以为有饭吃而拼命,但为是否加把胡椒面而翻脸,则未免显得幼稚。当然,这个人如果能有把握完全清除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他身上的烙印,就另当别论了;但显然是不可能的。
 
我无意否定或批判任何信仰,但作为一个思想者,我不能不关注信仰可能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带来的潜在风险,宁可多虑,不可不察。
 
 
      政府在宗教管理和引导方面实际上扮演关键性角色。完全放任宗教自由是不负责任的。中国有很多政府没有批准的教会在传教,我还和其中一些被派到新加坡神学院学习的教徒有过不少接触。坦率讲,我对这些自以为是可以超越政府管理的教会很恶感。政府应该界定宗教运作的基本规范,比如传教注意事项等。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宗教的社会,政府对此就高度敏感。一对基督徒夫妇在明知道一个人是回教徒的情况下,却给此人邮寄去基督教资料,结果被判刑。进攻性的宗教传播方式,在中国也必须受到节制,很多这种方式传教的人似乎没有意识到,对有信仰的人传教实际上是一种挑衅和冒犯。(作者董玉振博客http://blog.sina.com.cn/nanyangbook
       但很遗憾,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政府在宗教问题上是愚蠢到可恶地步的,为中国的未来埋下了不少的炸弹。很多人可能无法想象,中国政府机构中有个部门叫宗教事务局,这个是各中央、省市县一级政府都有的部门。它本来的角色是管理和规范宗教相关事务。但他妈的(请允许必须骂出这个脏话,优雅会让人短寿)这个政府部门在长达20年时间里,不知是谁的命令,竟然阴差阳错地实际发挥了“宗教发展局”的角色。就拿令人关注的南疆,有报道,改革开放之初,这里只有200多座清真寺,现在已经达到惊人的12000座,超过了当地所有学校的总和。再看基督教和天主教教堂,我一直没有找到权威数据,但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很少看到教堂,但现在不论走到哪里,都很容易发现高耸的教堂十字架。记得88年一次同学聚会上,说起我的老家菏泽市宗教事务局官员在年终业绩汇报时,大谈菏泽增加了多少教堂,令很多人不解。同样奇怪的是,在中国很多地区,对佛道寺庙道观的建设则严格控制——这真是超出我们正常人大脑的怪异行政行为。所以,我有时候看国家的一些事情,都会奇怪:这个拥有5000年文明和丰富文化素养的民族,为什么总产生一些超级愚蠢政务官,并做出一些极其低级的政治操作。
 
宗教问题,已经到了政府该认真对待的时候了。
 

17

阅读(856) 评论 (23) 收藏(0) 已有23人转载 喜欢 打印
已投稿到:






  • joyspirit
    同意你的这篇文章,有些人说中国人没信仰所以很可怕。
    我说这话是错的,有信仰的人杀起人来更可怕。
    比如ISIL
    2014-6-18  13:19举报删除分享回复(0)
  • 飘在云端的雨
    世人都沉睡唯独你清醒吗?
  • 用户cp8jdfxl59
    请参看浙江省宗教局7月15日新闻,浙江在紧急制定宗教建筑行业标准。拆来拆去,原来标准还没有。论断人的必被人论断。说哪个哪个宗教信徒傲慢,哈,只缘身在此山中。
    2014-8-17  22:02举报删除分享回复(1)
  • 武治隆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创建一个可以与时俱进,致力于爱国教育、智力进化、精神建设的新宗教。这是知识大爆炸时代,这是智慧进化时代,这是我们的时代。对于人类与宇宙,我们比古人看得更清,比他们知道更多,还用老古董们的臭脚布的人已经没存在的必要!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也必须做得更好!

    2014-9-12  18:53举报删除分享回复(3)
  • 手艺人3333
    “改革开放之初,这里只有200多座清真寺,现在已经达到惊人的12000座,超过了当地所有学校的总和。”当年欧洲也是这样的,将大量的财富用于建设宗教场馆,一个教堂可以建几百年之上还没有建成,耗费了大量社会财富,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014-9-15  08:30举报删除分享回复(1)
  • 董玉振
    香港天主教会前枢机主教陈日君那货又在这次学运中蹦出来了。他不出来才见鬼,我一直在留意这货的在普选课题上动向。教会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宗教机构,尤其在非西方的文化政治体系下,教会过去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工具,现在也是颠覆其它国家的工具。唯有善良的信徒们才认为教会只是在传福音,并因此而成为教会领导集团的工具和炮灰  
    2014-9-29  08:34举报删除分享回复(0)
  • SW大榕树
    既要支持,更有限制管理。法在哪里?
    2014-9-29  08:52来自SW大榕树的评论举报删除分享回复(1)
  • 昭阳姬
    楼主是明白人!这篇文章估计宗教事务局的人能看到,但估计他们也有心无力。
    2014-10-10  12:47举报删除分享回复(1)
  • 天任居士
    一群废物在管理宗教局[-哈哈]?
    2014-10-11  14:02来自天任居士的评论举报删除分享回复(0)
  • 塞外一剑客69
    精辟
    2014-10-11  14:31来自塞外一剑客69的评论举报删除分享回复(0)
  • 梦幻-2-通灵
    一天12个时辰,除了睡觉、吃饭、劳作这些必选项之外,剩下的些余时间总要通过某种方式来打发掉。形式上的礼拜和祷告,比起独立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要简单得多,轻松得多,休闲得多。在信众看来,自个儿干得事情还挺崇高的。
    2014-10-19  19:45举报删除分享回复(0)
  • 梦幻-2-通灵
    乡下也有一些有趣的现象。正屋正中挂着毛主席,下边又有香炉供着财神爷、土地爷之类的,甚至连弥勒佛、观音菩萨也组合起来供在一张案桌前。附近若有个基督教堂,有人一招呼,估计也会去参拜。
    2014-10-19  19:51举报删除分享回复(0)
  • 2013那一片胡杨林
    海湾战争时,那些随军牧师常常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很多美国士兵杀了一周的人,会心里奔溃,又有内疚感,然后周末随军牧师摸摸他们的头说"可怜的孩子,我代表主,宽恕你了"。这样他们下周又可以信心满满的去杀伊拉克的老百姓了。一个人一辈子作恶,杀人无数,最后彻底皈依主了,也能上天堂,这就是它们的逻辑。

《联合早报》发表本人文章《LUSH2.0的缺失及远景构建》

《联合早报》发表本人文章《LUSH2.0的缺失及远景构建》

(2014-06-24 12:57:58)

 


《联合早报》发表本人文章《LUSH2.0的缺失及远景构建》
新加坡《联合早报》2014年06月24日
LUSH2.0的缺失及远景构建
 
董玉振
 
       市区重建局最近推出的“打造翠绿都市和空中绿意”(Landscaping for Urban Spaces and High-Rises,简称LUSH)计划升级版LUSH2.0,将在早期版本成功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新加坡的城市绿化和美化,对花园城市的美誉必将再添新篇章。
       LUSH2.0大幅度扩充了建筑绿化的鼓励和实施范围。如果说第一版本LUSH重点在单体建筑上推动了绿化奖励和要求,LUSH2.0则是将其从点扩大到面的努力,即从单体建筑向社区建筑群绿化美化的发展。本文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在新加坡建筑美化和绿化的努力中,是否不应该缺少“线”状的绿化布局(道路沿线建筑绿带),营造建筑绿化廊道,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建筑绿化美化体系。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这将能强化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名片效果。
 
       新加坡国内外旅客流动最重要的节点就是樟宜机场,从樟宜机场进入市区的几条高速公路两侧的景观素质和建筑形象,将是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第一印象。但目前这几条高速公路两侧的景观素质和建筑形象如何呢?
      东海岸公园大道(ECP)是所有这些高速公路中最美丽的一条,很多外国旅客对新加坡的第一印象就是从国际一流的樟宜机场,通过这条精心绿化的东海岸大道、滨海湾酒店群,直至薛尔斯桥上对莱佛士坊金融区著名天际线的惊鸿一瞥中建立起来的。虽然东海岸大道两侧的建筑绿化过去并没有加以强制推动,但以私人公寓为主要建筑群的整体形象无损于这条景观大道的魅力。
       相对来说,如果从樟宜机场乘车经过泛岛高速公路(PIE)和淡滨尼高速公路(TPE),因为这两条高速公路穿越大面积的组屋区,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有些落差了。由于笔者业务上和中国交往很多,有时中国来的一些规划同行会私下告诉笔者:新加坡似乎缺少好的建筑设计师。他们并不了解的是,新加坡政府组屋基于标准化和成本控制的考虑,不可能像中国大都会最近十多年发展的住宅区那样的千姿百态。借助LUSH2.0计划的推动,沿上述两条高速公路两侧的组屋区形象的提升,是值得认真对待的,对外是城市形象的展示长廊,对内给本地居民带来审美的满足。
      其实,组屋居民中很多有种花养草的嗜好,但组屋在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导致居民只有在过道里放置花盆,虽增加了绿意,也多少会带来些不便。借助高速公路两侧组屋绿化美化的契机,可以对过道护墙增加植物种植槽,在国家公园局协助下统一选择花草种类,并将日常养护工作交给居民义务负责,这应该是组屋居民乐意配合的。至于靠高速公路一侧只有窗户没有走廊或阳台可以放置植物的组屋,可以借鉴欧洲一些城市的经验,就是窗台外设置植物放置框架,由政府出资统一布置花盆。对于新加坡这样的热带城市,这样的财政负担应该比四季分明的欧洲小的多。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加坡门户建筑形象升级地区,是兀兰关卡附件的组屋区。
 
      其次,是新加坡整体化绿化美化的必然要求及远景展望。
 
由以上思路予以拓展,可以将沿着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的绿化纳入到LUSH的远景规划中,远期目标是:对全岛高速公路和主要街道两侧、所有社区中心区域的建筑绿化美化,进而形成覆盖全岛的网格状建筑立体绿化廊道格局,而各社区中心则成为这个大网格中景观节点。
       在这样的架构下,连同新加坡最近几年大量建设的社区公园和公园连道,新加坡从花园城市(Garden City)发展到“花园里的城市”(City in a Garden)的理想追求,将前进一大步。
 
      另外,艺术的融入将使得新加坡更加缤纷多彩。
 
      沿主要高速公路和主要街道两侧的建筑,以及一些社区中心周边的组屋,实际上也可以成为最好的画板,在国家艺术理事会的统一协调下,给世界各国艺术家们提供一个一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为社区注入艺术的气息,增强社区活力。
       甚至可以以此为契机,塑造独有的国际性建筑美化与艺术活动。多年前,政府雄心勃勃的“文艺复兴城市”理想,似乎逐渐被人淡忘,也可能看到这个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太遥远吧。但新加坡在个别领域塑造自己的独特艺术想象,还是有可能的。上述建议也许可以作为一个方向予以策划和努力。退一步讲,即使成不了文艺复兴城市,能让新加坡多一分艺术的气息,多一些美的城市要素,也是值得追求的。
 
      当然,对于一向比较保守的新加坡来说,在组屋墙壁上玩艺术就不是个容易逻辑思辨的简单话题了。

3

阅读(448) 评论 (1) 收藏(0) 还没有被转载 喜欢 打印
已投稿到:






  • 董玉振
    欢迎绿化新加坡的点子
    2014年06月26日
    |         谨答复《联合早报·交流站》于6月24日刊登的董玉振读者投函《LUSH2.0的缺失及远景构建》:
    感谢董先生对LUSH2.0的意见。我们同意绿色走廊对作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是重要的,我们在这方面也努力不懈。
    我们欢迎更多如何进一步绿化新加坡的点子。
    市区重建

台湾是如何失去大陆的?(一)台湾千年不遇的全民发展契机

台湾是如何失去大陆的?(一)台湾千年不遇的全民发展契机

(2014-08-14 19:00:11)

 


自1998年发表影响巨大的《为毛泽东辩护——兼谈邓小平历史责任和本来面目》(共8章,3万字)的长篇政论文章,十多年没有再写这种长篇了。最近几年关于台湾问题的思考零零碎碎,在刚过去不久的太阳花学运冲击下,我终于找个周末梳理了一下,形成这篇《台湾是如何失去大陆的?》长篇文章,希望能引起台湾民众的警觉。其它几章将会稍作完善陆续上网。惟最近突然手上业务忙起来了,但面对网友的厚爱,本人争取在一个月内全部上网。之后,我要在把散落网上的《为毛泽东辩护》的旧文在毛泽东去世祭日再收入我的博客。
(转载此系列文的读者,请注明作者名和出处,不可删除段落中的作者和博客地址,作为该系列文的原始出处,是读者了解最新修改和最新相关文章的重要信息。请共同努力营造健康的交流生态)


台湾是如何失去大陆的?
旅居新加坡学者 董玉振

目录: 
  • 台湾千年不遇的全民发展契机
  • 高雄港外远去的桅杆
  • 宏基兵败大陆的哀叹
  • 晶圆“双雄”能雄几何?
  • 台湾的迷失和继续沉沦的风险
  • 台湾高素质民主政治的前提是统一
  • 反思:大陆是如何失去台湾的?(一)认识台湾民众心态和政治取向
  • 反思:大陆是如何失去台湾的?(二)大陆民众的责任检讨和自省
  • 反思:大陆是如何失去台湾的?(三)大陆政府的责任检讨

        1949年国民党来台后,曾在党内掀起了“国民党为何失去大陆”的讨论,今天,一类似的命题再次出现:“台湾是如何失去大陆的?”,一个与此可以比照参考的问题则是“香港是如何收获内地的? ”因为在大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历史上,香港和台湾在面对大陆腾飞的历史进程中,走了不同的道路,并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这种结果包括:香港企业主在居民总人口的比例是世界最高的,香港在制造业整体北移的情况下,实现了向现代服务业的成功转型。具体到一些细分行业来看,在大陆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雄港拥有更大的区位优势和货柜吞吐量,但今天,高雄早被挤出世界十大货柜港口之列,而香港已多年位居其中。随着在台湾曾经拥有绝对优势的高端制造业领域代表性企业如宏基电脑、HTC逐渐被大陆竞争对手超越,台湾失去大陆市场和自身发展机会已经成为冰冷的现实。(作者:旅居新加坡学者董玉振博士blog.sina.com.cn/nanyangbook)
       笔者借此文和台湾读者分享自己切身体会下的反思,尤其是在反服贸运动暂时冷却后,笔者有强烈的意愿,希望广大台湾民众能真正对台湾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期待在未来思考两岸关系时能有更加理性科学的判断,争取“光复大陆”的可能,避免在大中华腾飞中被边缘化的命运——这一趋势目前有加速成为现实的可能。

台湾千年不遇的全民发展契机

       1989年初,笔者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硕士学业后,基于自己的政治理想,放弃进入航天部一院703所(火箭发动机研制)的机会而南下深圳工作,在两家港资企业里和深圳两年的生活中获得了一次精神上的震荡和认识提升。
      当时我硕士导师的薪水在400元(人民币,下同)左右,我在深圳居然可以拿到600-1000元的薪水,深圳普通工人的薪水是187元;而同公司的香港工程师则在6000港币以上。当时一港币可以换1.2元人民币。收入差距之大让我目瞪口呆。当听说一个香港同事家里有台386电脑时,对我来说那简直是不可思议,因为哈工大我所在实验室最好的电脑才只是一台286和两台8086,承担着为返回式卫星和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研制专用机床的重大科研项目。更令我目瞪口呆的是,这个香港同事家里居然还有一台彩色喷墨打印机;而我的实验室只有两台针式打印机。偶尔也接触一些在深圳工作的台湾人,得知他们家里有空调、电脑和好几部电话,甚至有两台以上彩电,都让任何一个大陆人有种高不可攀的羡慕。要知道,这在当时大陆官员和教授家庭里都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家里能有台29吋大屏幕平面直角彩电已经够体面了。差距咋如此之大?但在巨大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差距,那就是眼界和机会。(作者:旅居新加坡学者董玉振博士blog.sina.com.cn/nanyangbook)
       抓住机会是需要条件的,香港和台湾中产阶级那相对大陆民众高的离谱的收入,也同时意味着,他们有足够的实力去捕捉大陆遍地的机会。他们拥有大陆民众还不具备的国际视野和现代商业经营理念,更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当时在深圳能有几万元就可以开个高档餐厅,两万元就可以开办一家上规模的商店,我熟悉的深圳宝安区商品房每平方米只有几百元。对多数大陆人来说,很少人有实力去抓住这些机会。当时能拼凑出几万元创业的,不少已经成为成功的大企业,包括1988年任正非用两万元创立的华为。这点钱对于港台民众来说不过是几个月的薪水积累而已。(作者:旅居新加坡学者董玉振博士blog.sina.com.cn/nanyangbook)
       当香港制造业整体北移后,香港并没有产生大规模失业潮,失业率长期维持在4%上下。原因很简单,大量制造业就业人士借机到大陆创业,或开办货运代理为珠三角企业的出口和香港货柜物流业建立联系。大量的受雇人士转眼成了雇主,香港社会一个规模庞大的老板群出现了。他们用在大陆经营中赚到的利润在香港消费,推动了香港服务业的大发展,从大量增加的游艇码头、节节攀高的房价,到世界最高密度的奔驰汽车,无不体现香港乘内地开放的机会而大发利市的成功。珠三角和大陆沿海快速增长的进出口货柜将香港迅速推向了世界十大货柜转运码头的行列。
        记得当时曾认识一位香港人在宝安二十五区租了个100平方米左右的小厂房,雇佣几个女工组装办公桌上的小饰品。1991年我进入清华大学读博士的第一个暑假受前雇主之邀请再次返回深圳原公司工作一个月,该香港人已经从那里搬走。据物业人员讲,他搬到东莞租了一层厂房,雇佣上百个员工。这位香港人正是几十万香港人的写照,他们在香港的收入积累只能让他们过上不错的生活,但在各种生产要素资源都极其低廉的内地,他们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创业阶段,彻底改变了自己家族的命运。(作者:旅居新加坡学者董玉振博士blog.sina.com.cn/nanyangbook)
       而同一时期的台湾人在干什么呢? 在戒急用忍!
       台湾白领阶层的收入在当时比香港略低,但相对于大陆民众来说,台湾人从卖槟郎的女孩子到电子厂里的操作工,都足以全民进入富有阶级的行列。1990年台湾人均年收入达8000美元,是大陆的26倍,台湾2300万人口创造的产值相当于整个大陆的1/3,而且很多产业对大陆来说都属于大陆缺乏的高端制造业。那是一个钱淹脚踝的台湾。
       台湾人和香港人比,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香港人当时能说普通话的很少,发展空间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台湾人语言优势则使得整个大陆任你驰骋。台湾拥有远比香港更先进的制造业,技术人才专业范围也更加广泛。再加上大陆对台湾统战的政治需要,台湾人本来拥有比香港人更好的机会,来乘大陆改革开放的东风实现企业的提升和个人的创业理想。即使不擅长做生意,哪怕仅仅去北京或上海买两套房子,也足以让台湾人这辈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要知道,当时北京市中心的房价为1500元人民币/平方米以上,上海最好的房子在2000元人民币/平方米。这个价格导致楼盘根本卖不出去,因为很少有北京上海市民能拿出几万元买这么昂贵的房子。但对多数台湾人来说,两年的工资就足以去上海黄金地段买套三居室,这套房子今日的价格在500万人民币以上。(作者:旅居新加坡学者董玉振博士blog.sina.com.cn/nanyangbook)



       同一时期的台湾,也有个别人摆脱政治的束缚,勇敢挺进大陆,这些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小人物,在大陆舞台上展现了他们的巨大相对优势,康师傅、统一集团、顶新国际、郭台铭的富士康等,成就了他们的人生梦想。台湾人可能想象不到,康师傅和统一的方便面这种没技术含量的产业,在当时的大陆就可以一鸣惊人地打开市场,他们让大陆民众见识了碗装方便面的便利。以台湾的人才储备和产业界基础,本来可以产生几百个乃至上千个这样的巨型企业,这些企业会有办公室在台湾,从而为台湾带去高薪就业机会。但在戒急用忍的政策操弄下,让机会白白地错过。更有甚者,台湾不去挺进大陆这个文化相同的超级大市场,却荒谬的搞了个“南向政策”挺进越南。放弃机会而趋偏僻,也算得上是一个政治导向下的滑稽创意。对于那些跟着李登辉南向政策进入越南而这次越南反华动荡中遭受损失的台企,让我如何同情你呢?(作者:旅居新加坡学者董玉振博士blog.sina.com.cn/nanyangbook)


(未完待续,如果转载,不得任意修改和删除作者信息和博客网址。谢谢!)


台湾是如何失去大陆的?(一)台湾千年不遇的全民发展契机

 广告:本人最近有意为自主品牌汽车厂商、LED照明厂商等领域企业提供顾问支持。国内自主品牌厂家有意的话,可以和我联系,本人有把握让其销量一年翻倍。这些与本人现在公司所从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产业发展规划、旅游策划等属于两个不相关领域。本人以个人名誉从事的顾问工作属于市场营销和经营策略范畴。QQ455829029

全球第一套简体、双版本、完整版《金瓶梅》

专著《巨人的背影——为毛泽东辩护及当代中国问题省思》

专著《如何分析直销公司》

新加坡南洋出版社

29


阅读(9241) 评论 (57) 收藏(5) 已有28人转载 喜欢 打印
已投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