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检视环境变迁 营造成长乐土
董玉振
新加坡学生生涯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小六会考近日结束了,笔者和“天下”父母一样,伴随着犬子的考试临近而密切关注,至考试结束而如释重负,不管成绩如何,这只是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前面的路还是要孩子们自己走下去,而且会越来越多地在父母的视线范围之外成长。真正的人生大考才刚刚开始,不仅在学校,也在校外。
为犬子成长之忧,当为天下父母之共忧。撰此文与政府和教育工作者切磋。
新加坡营造了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无疑是孩子成长的良好大环境,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检视每个新产生的风险因素才能推动社会管理趋于完善,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本文提两个可能威胁学生成长的问题供讨论:
一、立法管制学生纹身
友人的儿子在本地一所优秀中学读书时偷偷纹身,我友非常意外和气愤,但知道此事时已经不可改变,纹身具有不可逆性。青少年在好奇的冲动下纹身,很可能导致未来后悔。中华传统文化里,讲究“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随意毁弃,既懂感恩,也是孝道体现。
纹身是对肌肤之伤害,自当谨慎。但现代学校教育下,这些已经不上台面。英文所承载的西方现代文明下没有这些内容,而华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又传承得严重不足。
上述友人的儿子后来服兵役期间,炎热天气下军训导致纹身处出现红点,经军医诊断后只好转为文职军人,“因祸得福”。但笔者相信,新加坡国防部应该不希望太多年轻人由纹身而得此“福”。
因此,笔者建议,国会应该像管制烟酒类一样立法管制纹身。由于纹身的不可逆性,受管制年龄应该提高到心智足够成熟的年龄段,比如25岁作为允许纹身的年龄底线。这个年龄限制基本上排除了在校大、中学生这个思想最活跃而又不够成熟稳重的群体纹身的机会。
二、电脑教学检讨与智能手机管控
电玩成为一大产业,合法而快速膨胀,造就一些大型IT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对一些青少年来说,成为一种新式合法精神鸦片,轻者荒废学业,严重者造成早衰、视力快速衰退,甚至出现个别死亡的现象。青年学生贪玩和自制力弱是这个年龄层的固有弱点,又在学知识和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
教学引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开始在中学生中普及,则创造了电玩的物质条件。如果管束不严,事实上等于在每个青少年的手里都放了一个危险的诱惑。据笔者了解,不少家长在约束儿子玩电子游戏方面感到头疼和无力。
国家严谨卖酒和香烟给未成年人,但电子游戏的伤害不弱于这两者。进入中学阶段,孩子们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更少,家庭的管束引导能力趋弱,依托国家和学校来重视这一潜在风险管控就变得非常关键。
笔者身为一理工科博士,一些思考却看上去有点“反科学”的意味,仅供参考:
1,新加坡教学积极引入电脑,其效果如何,需要教育部门做个深入评估。犬子四年级时,学校让家长在用和不用平板电脑的两种班做选择,笔者毫不犹豫选择了非平板电脑班,事实证明,他所在班的成绩要优于用平板电脑的班。
笔者当时倒不是考虑孩子成绩是否受影响,主要是觉得青少年时期要少对着屏幕,要多写、多读、多口头交流是非常必要的。电脑属于高科技工业产品,但一般电脑应用属于皮毛型的低智技能,比驾车和骑自行车稍微复杂一点,电脑和网络无法让青少年变得聪明,但难免会让青少年浪费大量时间在一些没价值的内容上。
尤其是无远弗届的互联网,既是有用信息的来源,也是消遣娱乐甚至垃圾信息的聚集地。其实,在美国硅谷科技精英为子女选择学校时,无电脑或少电脑教学被重视。
位于硅谷的半岛华德福学校,在硅谷科技精英家长中是声誉不错的一间九年制学校,该校教学理念之一就是少用电脑。经合组织的一份报告表明,对电脑投入巨资的教育系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其各方面成绩并没有明显突出。
2,初中阶段是否有必要限制智能手机使用,值得研究。笔者几年前留意到一个报道,中国一位中学生的父亲建议学校拒绝学生带智能手机进校,而他给全校每个学生配一个只能发短信打电话的功能手机。他的建议得到学校采纳。我认为这是负责的行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面对面、电话、短信、或电邮的形式。学校可以公共场合多放置电脑。这个建议看起来好像回到原始社会。
上述硅谷的半岛华德福学校的校规之一就是校园内全面禁止学生用手机,甚至是高年级学生也不许使用。笔者对此理念基本是认同的。智能手机带来通讯便利的同时,对于中学生来说,其负面影响很容易超越那点便利的好处,青少年难以抵抗各类诱惑,同学群体影响下而将时间浪费在游戏、脸书、即时聊天工具的群聊上面,而相应减少了阅读、户外活动等真正有利于成长的项目。互联网里的碎片内容,构筑不起一个人系统的文化素养和价值体系。
作者为本地出版人,战略与产业咨询专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