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7日星期六

“XX之父”太荒谬

(该文2019年2月21日首发于合作公众号“南洋智库”,但两天后被网管删除)



XX之父”太荒谬
南洋出版社社长,战略与产业咨询专家 董玉振 工学博士

前些日子,两弹元勋于敏老人家仙逝,各类媒体的哀悼文中,时不时见到“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呼。人们以这个称呼来缅怀和感恩于敏老人家的贡献,有值得理解之处。同时也传出,于老本人生前是不接受该称呼的,使得笔者对于老多一份尊敬。

两弹工程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于老在设计氢弹构型方面的关键贡献,是中国氢弹快速成功的保证,据说,中国的氢弹因为于敏等科学家的天才设计而成为全球独步的构型,这种构型便于储存和小型化,比美苏两国核武器大国的氢弹具有更优越的特性。这个成功中,于老是关键贡献者,但不是唯一贡献者,这个设计构型的成功过程中,难免有众多科学家不断地智慧交流研讨,而从理论到设计成型的每个环节也同样关键。因此,于老拒绝“氢弹之父”,体现了于老的谦虚,也更体现了大科学工作重视群体合作特点。

但是,这种乱给大科学项目找爹的愚蠢做法,却大行其道。这些记者们对所报道的项目多数都一窍不通,但却抓住一个总师就叫爹,真是荒谬至极。
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天眼”建成后,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南仁东立即被封为“天眼之父”,而册封南教授“之父”的是作为国家权威新闻机构的新华社。我很奇怪,新华社是如何做该项目的DNA鉴定,以至于得出总师就是项目他爹的?南教授已经去世,他无法对此进行纠正,但新华社的报道绝对不是对南教授的尊敬,而只会带来非议。“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中央电视台在采访某个航天科学家时,公然说此人是“登月之父”,遗憾的是,此人并没有公开否定和抗拒,真是个遗憾。中央电视台完全漠视登月工程的极其庞大和复杂,众多系统中,总师只是主要协调人和管理者的角色,他的知识、精力和智慧,也不可能在各个分系统中都能发挥重大指导作用,但我们堂堂的中央电视台却极不负责任地“封神”,将万千功劳聚于一个领导者身上,是对其他科技工作者劳动的藐视。

这种乱封爹的坏习惯,曾经带给人类惨痛的教训。
前苏联时期,航天系统总设计师科罗廖夫被苏联媒体封神为“火箭之父”,让苏联航天系统的其他科学家极其不服气,尤其是被誉为“火箭发动机之父”的格鲁什科本来就和科罗廖夫有私人矛盾,对于火箭发射成功后媒体一股脑地把荣誉送给科罗廖夫很是不以为然,甚至有传闻发动机研制部门故意提供低质量的发动机而导致1950年代后期多次的火箭发射失败(科罗廖夫曾公开指责发动机性能问题,但是否故意为之,只能任由别人揣测)。但媒体这种乱封爹和乱封神的恶习,是从来都不会对人类的进步帮任何的忙。

现代科技大项目都是设计众多专业领域的大系统工程,这和某个数学公式推导,或某个科学理论构建完全不同。这种大系统需要总师的领导和协调,但总师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则不应该过于夸张,这种大项目的首倡者和总师的智慧贡献能占5%的比例就已经不得了啦,更多的贡献是协调工作,整个项目的成功有赖于各领域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通力合作。比如,人造卫星和火箭制造的总师,早期很多是结构力学方面的专家,但一枚卫星的成功对星上搭载设备如星上发动机、控制系统、功能仪器等有很高的要求,这些搭载的设计制造,卫星总师能贡献的智慧非常有限。而有些卫星如地球同步、太阳同步和月球卫星对火箭又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一枚卫星的成功中,那位卫星总师的智慧能涵盖的范围很有限。媒体人不负责任地把5%DNA就套上“之父”,显然犯了乱认爹的荒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