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7日星期六

张扣扣案的盲点和值得警醒之处

(该文2019年7月24日首发于合作公众号“南洋智库”)


张扣扣案的盲点和值得警醒之处

旅居新加坡学者,南洋出版社社长 董玉振博士

张扣扣为母复仇残杀凶手王家三人而被判死刑,引起社会的热烈讨论。尤其以刀下留人的呼声最高。律师也拿出英美法系下的一些判案作为参考来支持刀下留人的合理性。但最终张还是被判处死刑。法律和情感再次出现了激烈的碰撞。

张扣扣年幼时亲眼见母亲被杀,凶手只判几年就逍遥生活,而自己带着人生的阴影艰难度日,精神的伤痛难以复合而令人同情,最终走上手刃仇人仨的不归路。从情理上讲,张的人生是个悲剧,值得同情,他不走上这一步,他的人生也难以跳出母亲被害的心理阴影,走上这一步,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悲剧。
但群众(包括我本人)对张同情的同时,也要清楚,张行凶杀人不是误杀,而是预谋杀人,在法律上只有死刑的选项。固然,如果按照美国的陪审团制度,张可以逃过死刑,但大家是否想过,正因为美国的陪审团制度的缺陷才导致了著名的辛普森案(辛普森有一堆证据支持他是杀人犯,但滥用黑人歧视博取同情最后判无罪)。
中国法学界与西方接轨不是没有教训,最大的教训之一就是经济犯罪不再判死刑,这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但这根本就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自从这条法律出来后,经济犯罪变得没有顶限,过去贪污几百万就是巨贪,现在一个小科员都敢贪上亿。没有死刑的情况下,贪几百万也是贪,贪几百亿也差不多。万一逃跑成功,或者自己利益链上的某个领导升官了,自己说不定哪天保外就医也未可知。所以,中国法学界这种盲目与西方接轨的做法实则祸国害民。
因此,律师们拿美国英国的判例来为张扣扣求情,是根本行不通的。

张扣扣这种蓄意杀人案如果被免死,未来的中国将会大量出现如下情况:
某个女孩子被男朋友耍了,爱独生女如命的父亲忍无可忍把他男朋友杀了。
某个小孩在幼儿园被欺负,伤重住院,小孩的父亲中年得子,爱子心切,看到孩子的惨状,把欺负小孩的那个家伙给宰了。

诸如此类的案子,哪一个不在可以理解之列?那些有独生女的父母,都会对第一个案子中的父亲深感同情,天下的父母,哪个不能理解第二个例子中的父亲的痛苦?但是否他们就可以获得舆情的支持而免死罪呢?

法律一旦有太宽的灰色地带,这类案子将层出不穷,而且在中国还有个更大的可能性就是权力寻租,权贵和财富阶级利用这个灰色地带打击报复仇人而免于死刑。

因此,法律就是法律,同情可以有,但不能因此而逾越法律的框架。张扣扣明显属于预谋杀人,不判死刑是说不过去的。舆情可以让执法更谨慎更透明,但不能左右法律。

但张扣扣之案有个关键的环节却没有成为舆论的焦点,则甚为遗憾:王家当年杀死张扣扣母亲后,凶手是否被轻判???从披露的资料可以看出,王家在当地的人脉远强过张家,凶手只判六年就出狱,是否有隐情存在?如果凶手被判死刑,张扣扣就不会如此心理失衡而蓄意报仇。如果当时王家的凶手被轻判,有关法官需要被追究责任,张扣扣的死就更多了份同情分。但张扣扣杀人案发生后,早年的判决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里是否存在一个因果的关系,其实是值得挖掘的,辩护律师如果当时要求对原有案子进行重新调查,一旦得出原有判案有重大问题,进而导致今天的悲剧,那张扣扣判个死缓就有了强力的支持。也就是说,张扣扣杀人,是否可能是早年判决不公而导致,但却没有人往这方面深度调研。

我认为张扣扣母亲被杀案的判决需要重新调查,但我又不希望这是又一起法官渎职案。过去30年来,中国社会被几个判案而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公义。这样的法官少一点方是百姓之幸。

引用韩国瑜竞选高雄市长时说的一句话:人在公门好修行,多造福,少造孽。人在做,天在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